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利率调整有关具体问题的补充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4 18:04:48   浏览:913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利率调整有关具体问题的补充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利率调整有关具体问题的补充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深圳经济特区分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
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
行、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
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投资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
招商银行、上海浦东银行,国家邮政储汇局:
现就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降低存、贷款利率的通知》(银发〔1998〕301号)中未予确定的几个利率问题补充通知如下:
一、从1998年7月1日起,调整政策性金融债券利率、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和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再贷款利率:
1.政策性金融债券利率,五年期由现行的6.75%调整为6.12%,八年期由现行的7.2%调整为6.57%。
2.邮政储蓄在人民银行转存款利率由现行的7.218%调整为6.6429%。
3.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再贷款利率,二十天以内由现行的5.40%调整为4.23%,三个月以内由现行的5.85%调整为4.5%,六个月以内由现行的6.03%调整为4.59%,一年以内由现行的6.93%调整为4.68%。
二、单位和个人通知存款、单位协定存款利率的下调幅度,仍由中国人民银行省级分行根据本地情况决定,并报总行备案。
三、鉴于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尚未批准商业银行和信用社重新开办对单位和个人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业务,其利率暂不作规定,待该业务恢复办理时再一并明确。
四、住房公积金存款,无论是当年归集的,还是上年结转的,统一按结息日挂牌利率计结息。



1998年7月17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广东省船舶设计资格认可办法(1998年修正)

广东省政府


广东省船舶设计资格认可办法(修正)
广东省政府


(1994年6月2日粤府(1994)62号发布 根据199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广东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细则〉等50项规章的决定》进行修正)


第一条 为加强我省船舶设计的管理,保证船舶设计质量,确保航行安全,促进我省造船工业及航运事业的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省境内从事船舶设计的单位或部门。本办法所称“船舶设计”(含改造工程)包括沿海、内河、湖泊、水库内使用的各种材质的船舶以及水上浮动建筑物的设计。
第三条 船舶设计资格划分为甲、乙、丙3个级别。分别按其规定范围承担船舶设计业务(具体划分见附表一)。
表中所称的船长,系指现行船舶规范中的两柱间长;所称特种船舶,系指滚装船、液化气船、散装化学品运输船、较复杂的工程船、水上平台以及副氏数大于或等于0.4的高速船。
第四条 船舶的主要参数与技术性能不属于同一等级的设计范围,以高者确定设计级别。
第五条 凡从事船舶设计的单位或部门,必须申领《广东省船舶设计资格认可证书》(以下简称《设计证书》)。
申领《设计证书》的单位或部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格的船舶设计单位或企事业内部的船舶设计专业技术部门;
(二)有符合附表二所要求的专业设计队伍,设计人员不足时,可聘请具有相应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被聘请的工程技术人员不得同时受聘于两个船舶设计单位或部门);
(三)拥有与船舶设计资格等级相适应的设计手段和场所,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甲级资格的还必须配有微机工作站和专门的资料档案室。
第六条 申领《设计证书》的手续:
(一)填报“广东省船舶设计单位登记表”(见附表三),同时提交设计人员(含聘请人员)的资格证书及与聘请人员签订合同的复印件;
(二)申领甲级和乙级“设计证书”的,向所在地市交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后,报省交通主管部门审查发证;
(三)申领丙级《设计证书》的,向所在地县(含县级市,下同)交通主管部门申请,经审核后报市交通主管部门审查发证,并报省交通主管部门备案;
(四)发证机关颁发《设计证书》后,抄送各级船检部门。
第七条 《设计证书》是船舶设计单位或部门具备相应设计能力的资格凭证。
《设计证书》有效期为5年。《设计证书》期满前3个月,持证单位必须向原发证机关申请换发新证书。
《设计证书》由省交通主管部门统一印制。
第八条 船舶设计单位或部门不得高于《设计证书》规定的级别承担船舶设计业务。需要扩大设计范围的,必须按本办法第五、第六条规定重新申领《设计证书》。
第九条 船舶设计图纸和计算资料必须符合现行船舶规范、标准和国际公约的要求。
设计图纸的“设计”、“校对”、“审核”、“审定”等标题栏目必须由具有相应资格的人员签字。
第十条 各级船检部门,对无证设计或超出《设计证书》所规定设计范围的,应不予受理审图、验船和签证。
第十一条 各市交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本辖区内船舶设计单位或部门的监督检查,并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办法,报省交通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凡无证设计或擅自超出设计等级设计的,所在地市交通主管部门可责令其停止设计,并处违法所得1至3倍的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
第十三条 船舶设计单位或部门因设计原因发生技术质量事故的,原发证机关可视事故的严重程度,给予以下相应处罚:
(一)责令限期整改;
(二)降低船舶设计资格等级;
(三)取消船舶设计资格。
第十四条 已从事船舶设计的单位或部门在本办法施行之日起6个月内必须按本办法规定申领《设计证书》。逾期不申领的,按无证设计处理。
第十五条 水产系统从事社会营业性运输的渔业船舶设计资格认可按本办法办理。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广东省交通厅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1994年7月1日起施行。
附表一:广东省船舶设计资格等级划分表
----------------------------------------
|设计资格| 设 计 范 围 |
|等 级| |
|----|---------------------------------|
| 甲 | |
| | 各种类型的船舶。 |
| 级 | |
|----|---------------------------------|
| 乙 |除了特种船舶、沿海客船以外的下列船舶: |
| |一、船长小于60米的内河各类驳船及机动船舶;船长小于60米的Ⅱ、Ⅲ|
| | 类沿海机动船舶及船长小于80米的各类驳船。 |
| 级 |二、主机单机功率小于400千瓦的船舶。 |
| |三、电站单机容量小于100千瓦的船舶。 |
|----|---------------------------------|
| 丙 | |
| | |
| |除了特种、沿海客船以外的下列船舶: |
| 级 |一、船长小于30米的机动货船;船长小于50米的驳船。 |
| |二、主机单机额定功率小于120千瓦的船舶。 |
| | |
----------------------------------------
附表二:广东省船舶设计资格各等级设计人员要求
----------------------------------------
|设计资格| |
|等 级| 设 计 人 员 的 素 质 和 数 量 |
|----|---------------------------------|
| 甲 | |
| | |
| |一、船体、轮机、船电专业高级工程师各1名; |
| |二、船体专业工程师3名;轮机专业工程师2名;船电专业工程1名。 |
| 级 | |
| | |
|----|---------------------------------|
| 乙 | |
| | |
| |一、船体专业高级工程师1名; |
| 级 |二、船体、轮机、船电专业工程师各1名。 |
| | |
| | |
|----|---------------------------------|
| 丙 | |
| | |
| |一、船体专业工程师1名; |
| 级 |二、船体、轮机、船电专业的助理工程师各1名。 |
| | |
| | |
----------------------------------------
附表三:广东省船舶设计单位登记表
填报单位:
填报日期:
----------------------------------------------
| 单 位 名 称 | | 电 话 | |
|---------|-----------------|-------|--------|
| 单 位 地 址 | | 邮政编码 | |
|---------|-----------------|-------|--------|
| 主 管 单 位 | | 电 话 | |
|---------|-----------------|-------|--------|
| 设计部门名称 | | 电 话 | |
|---------|-----------------|-------|--------|
| 设计部门所在地 | |设计单位或部门| |
| | |成 立 日 期| |
|---------|-----------------|-------|--------|
| 设计部门职工 | |其中从事设计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 |
| 总 人 数 | | | |
----------------------------------------------

----------------------------------------------
| | |共 计| |船 体|轮 机|船 电|其 它| 备 注 |
| |其|-----|---------|---|---|---|---|--------|
| |中|高级工程师| | | | | | |
| |技|-----|---------|---|---|---|---|--------|
| |术|工 程 师| | | | | | |
| |人|-----|---------|---|---|---|---|--------|
| |员|助理工程师| | | | | | |
|截| |-----|---------|---|---|---|---|--------|
| | |技 术 员| | | | | | |
|止|-|-----|---------|---|---|---|---|--------|
| | |姓 名|年龄|技术 职称|所学专业|现在从事专业|学 历|备注(是否外聘)|
|一| | | |资格证书号码| | | | |
| | |-----|--|------|----|------|---|--------|
|九| | | | | | | | |
| | |-----|--|------|----|------|---|--------|
|九|主| | | | | | | |
| |要|-----|--|------|----|------|---|--------|
|年|技| | | | | | | |
| |术|-----|--|------|----|------|---|--------|
|设|骨| | | | | | | |
| |干|-----|--|------|----|------|---|--------|
|计|人| | | | | | | |
| |员|-----|--|------|----|------|---|--------|
|部|简| | | | | | | |
| |况|-----|--|------|----|------|---|--------|
|门| | | | | | | | |
| | |-----|--|------|----|------|---|--------|
|概| | | | | | | | |
| | |-----|--|------|----|------|---|--------|
|况| | | | | | | | |
----------------------------------------------

----------------------------------------------
| |主| | 名称、型号、规格 | 主 要 技 术 数 据 |数 量|完 好 状 况 |
| | |电|----------|--------------|---|--------|
| |要| | | | | |
| | |脑|----------|--------------|---|--------|
| |设| | | | | |
| | |微|----------|--------------|---|--------|
| |备| | | | | |
| | |机|----------|--------------|---|--------|
| |情| | | | | |
| | |-|----------|--------------|---|--------|
| |况|基| | | | |
| | |他|----------|--------------|---|--------|
| | |设| | | | |
|截| |备|-------------------------|---|--------|
|止|-|-|-------------------------|---|--------|
| | | | 名称(图号、规范号、等) |数 量|备 注 |
|一| |主|-------------------------|---|--------|
| | |要| | | |
|九| |船|-------------------------|---|--------|
| | |舶| | | |
|九| |产|-------------------------|---|--------|
| | |品| | | |
| |资|图|-------------------------|---|--------|
|年| |纸| | | |
|设|料|---------------------------|---|--------|
| | |主|-------------------------|---|--------|
|计| |要| | | |
|单|档|常|-------------------------|---|--------|
|位| |用| | | |
|或| |规|-------------------------|---|--------|
|部|案|范| | | |
|门| | | | | |
|概|情|---------------------------|---|--------|
| | |主|-------------------------|---|--------|
|况|况|要| | | |
| | |国|-------------------------|---|--------|
| | |际| | | |
| |表|公|-------------------------|---|--------|
| | |约| | | |
----------------------------------------------

----------------------------------------------
| | |设| | | |
| | |计|-------------------------|---|--------|
| | |手| | | |
| | |册|-------------------------|---|--------|
| | | | | | |
| | |---------------------------|---|--------|
| | |其| | | |
| | |他| | | |
----------------------------------------------

--------------------------------------
| |船舶类型及| 主 尺 度 | 功率 | 材质 |用船单位及|制造厂及|
| |图纸名称 | | | |使用状况 |出厂日期|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 | | |
|九| | | | | | |
|八| | | | | | |
|三| | | | | | |
|年| | | | | | |
|以| | | | | | |
|来| | | | | | |
|曾| | | | | | |
|设| | | | | | |
|计| | | | | | |
|过| | | | | | |
|船| | | | | | |
|舶| | | | | | |
|使| | | | | | |
|用| | | | | | |
|情| | | | | | |
|况| | | | | | |
|简| | | | | | |
|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申请船舶设计资格证书的级别: |
| |----------------------------------|
| |设计单位或者部门所在单位意见: |
|能| |
|承| |
|担| 签章 年 月 日 |
|哪|----------------------------------|
|种|上级主管部门初审意见: |
|船| |
|舶| |
|级| 签章 年 月 日 |
|别|----------------------------------|
|范|资格审查委员会意见: |
|围| |
|的| |
|设| 签章 年 月 日 |
|计|----------------------------------|
|任|批准: |
|务| |
| | |
| | 签章 年 月 日 |
--------------------------------------


(1997年12月3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令第33号发布 1998年1月1日起施行)


……
四十五、关于《广东省船舶设计资格认可办法》的修改决定
《广东省船舶设计资格认可办法》(省政府1994年6月2日以粤府〔1994〕62号文发布)的第十二条修改为:“凡无证设计或擅自超出设计等级设计的,所在地市交通主管部门可责令其停止设计,并处违法所得1至3倍的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
……



1994年6月2日

鞍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鞍山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衔接工作暂行规定的通知

辽宁省鞍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鞍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鞍山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衔接工作暂行规定的通知

鞍政办发[2008]10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鞍山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衔接工作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鞍山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衔接工作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完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衔接配合机制,保证执法工作的有效开展,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鞍山市综合行政执法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鞍山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以下简称市综合执法局)与市、区有关行政部门以及各城区政府(管委会)之间的执法衔接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衔接工作应当体现依法履职、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突出效率的原则。
第四条 市政府法制办负责组织协调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衔接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并会同人事、监察等部门对相关部门和城区政府(管委会)的执法衔接工作进行督促检查。
市综合执法局负责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衔接的具体工作。
第二章 衔接内容
第五条 市综合执法局与市、区行使规划职能部门的衔接内容:
市综合执法局作为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成员,参加规划委员会会议。
对于经市规划委员会研究同意立项的建设工程项目,市规划局负责将与市发展改革委联合签发的《建设项目选址计划》在签发后3个工作日内传递给市综合执法局规划分局。
千山区行使规划职能的部门在对农村宅基地进行审批后,应当将相关审批材料在审批后3个工作日内传递给市综合执法局千山分局。
建设单位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市规划局应当将审批图纸于3个工作日内传递到市综合执法局规划分局。
市规划局在建设工程放线、验线和验槽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市综合执法局规划分局。
第六条 市综合执法局与市、区城建部门的衔接内容:
(一)市政设施管理
市、区市政设施管理部门在做出建设项目审批决定后,应当在1个工作日内将审批表传递给市综合执法局市政设施分局。
市、区市政设施管理部门在履行市政设施管理职责时,发现属于市综合执法局市政设施分局查处范围的违法案件,应当及时告知市综合执法局市政设施分局。市综合执法局市政设施分局在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到达现场予以查处,并将查处结果在3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市、区市政设施管理部门。
市综合执法局市政设施分局在查处违法案件过程中,需要了解、查询有关资料或者进行技术鉴定、认定的,应当书面告知市、区市政设施管理部门。市政设施管理部门接到通知后应当按法定时限(没有法定时限的在2个工作日内)将有关资料或者鉴定、认定结果书面告知市综合执法局市政设施分局。
市综合执法局市政设施分局在查处违法案件过程中,发现手续不全或需要补办有关手续或做出赔偿的,应当及时书面告知市、区市政设施管理部门。对允许补办手续的抢修挖掘工程,市、区市政设施管理部门应当督促施工单位在抢修挖掘开始时,将抢修挖掘地点、时间、事由告知市综合执法局市政设施分局,并按规定补办手续。
(二)城市绿化管理
市、区城市绿化管理部门在做出项目审批决定后,应当在1个工作日内将审批表传递给市综合执法局所属区域分局。
市、区城市绿化管理部门在履行管理职责时,发现属于市综合执法局所属区域分局查处范围的违法案件,应当及时告知市综合执法局所属区域分局。市综合执法局所属区域分局在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到达现场予以查处,并将查处结果在3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市、区城市绿化管理部门。
市综合执法局所属区域分局在查处违法案件过程中,需要进行鉴定或者提供处罚依据的,应当书面告知市、区城市绿化管理部门,城市绿化管理部门接到通知后,应当按法定时限(没有法定时限的在2个工作日内)将鉴定结论或处罚依据书面告知市综合执法局所属区域分局。
(三)环境卫生管理
市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在办理《残土排放证》后,应当在1个工作日内将《残土排放证》审批材料传递给市综合执法局所属区域分局。
市、区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在履行管理职责时,发现属于市综合执法局所属区域分局查处范围的违法案件,应当及时告知市综合执法局所属区域分局。市综合执法局所属区域分局在接到通知后要及时到达现场予以查处,并将查处结果在3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市、区环境卫生管理部门。
第七条 市综合执法局与市房产局的衔接内容:
市房产局在履行房产管理职责时,发现属于市综合执法局房产分局查处范围的违法案件,应当书面告知市综合执法局房产分局。市综合执法局房产分局在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在3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市房产局。
市综合执法局房产分局在查处房产违法案件过程中,需要提供相关资料和进行技术鉴定的,应当书面告知市房产局。市房产局应当按法定时限(没有法定时限的在2个工作日内)提供相关资料和技术鉴定结果。
第八条 市综合执法局与市公用事业局的衔接内容:
煤气、自来水、节水、公交、客运出租汽车等管理部门和单位,在履行管理职责时,发现属于市综合执法局公用事业分局查处范围的违法案件,应当书面告知市综合执法局公用事业分局。市综合执法局公用事业分局在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在3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相关部门和单位。
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部门应当向市综合执法局公用事业分局提供与行政处罚相关的出租汽车资料,并应当每月对所提供的资料进行更新。
客运出租汽车存在违法问题,且当事人拒不接受处理的,市综合执法局公用事业分局应当书面告知客运出租汽车管理部门,客运出租汽车管理部门接到通知后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配合市综合执法局公用事业分局实施行政处罚。
市综合执法局公用事业分局每月向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部门通报出租汽车行业处罚情况。
第九条 市综合执法局与市、区环保局的衔接内容:
市综合执法局所属区域分局在查处噪声违法案件过程中,需要进行噪声检测的,应当书面告知市、区环保部门。市、区环保部门在接到通知后,应当按法定时限(没有法定时限的在2个工作日内)形成检测报告传递给市综合执法局所属区域分局。
第十条 市综合执法局与市公安局、民政局、工商局的衔接内容:
公安、民政、工商部门在履行管理职责时,发现属于市综合执法局查处范围的违法案件,应当书面告知市综合执法局所属区域分局。市综合执法局所属区域分局在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在3个工作日内书面反馈给有关部门。
市综合执法局所属区域分局对占道经营的车辆进行处理时,发现属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查处范围的违法案件,应当及时告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第十一条 市综合执法局与各城区政府(管委会)的衔接内容:
各城区政府(管委会)、街道办事处(镇)在履行管理职责时,发现占道经营、露天烧烤等属于市综合执法局所属区域分局查处范围的违法案件,应当书面告知市综合执法局所属区域分局。市综合执法局所属区域分局在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在3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所在的城区政府(管委会)、街道办事处(镇)。
第三章 衔接机制
第十二条 市综合执法局与市、区有关行政部门以及各城区政府(管委会)应当确定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做好本部门、本地区的执法衔接工作,设计传递、反馈文书格式,及时规范地传递、反馈有关文书、资料和处理情况。
第十三条 建立综合执法衔接工作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以下重大事项:
(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有关精神,讨论和研究完善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机制方面的重大问题和措施;
(二)围绕城市管理总体安排,讨论确定有关阶段性工作的重点;
(三)综合协调城市管理方面的执法资源,组织全市性重大执法行动;
(四)研究分析综合执法工作形势,交流情况,总结经验,提出意见;
(五)研究决定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在综合执法工作中的分工协作及配合等有关事宜;
(六)其他需要联席会议研究解决的事项。
第十四条 联席会议由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各城区政府(管委会)分管负责人组成。各单位法制机构作为联系机构,一名工作人员作为联络员,负责联席会议有关精神的上传下达和情况通报,确保联席会议议定事项落到实处。
第十五条 [BF]联席会议的议题、时间,由市政府法制办在征求成员单位意见的基础上报市政府确定,一般每年召开1至2次。[BFQ]
第十六条 联席会议一般提前3个工作日发出会议通知,成员单位应当及时反馈出席人员情况。有关人员不能参加会议的应当派代表参加会议。
第十七条 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综合执法局,办公室主任由市综合执法局局长兼任。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
(一)做好日常事务的处理及有关活动的组织;
(二)督办落实联席会议确定的重要事项;
(三)就执法衔接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协调;
(四)完成联席会议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十八条 市综合执法局与其他部门和单位在履行职责过程中遇有下列情形不能自行协调时,提请市政府法制办进行协调:
(一)对同一事项都认为本部门具有或者不具有法定管理职责而发生争议的;
(二)对同一种违法行为都具有法定管理职责,需要就执法标准等进行协调的;
(三)需要就同一事项实行联合执法的;
(四)依法应当协助、配合进行执法活动而不履行或者未能有效履行协助、配合职责的;
(五)应当依法移送案件而不移送,或者移送后应当受理而不受理的。
第四章 督查措施
第十九条 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有义务完成联席会议安排的各项工作,确保联席会议确定事项的落实。
第二十条 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对各成员单位工作开展督查。重要的督查工作应当形成督查报告,报联席会议。
第二十一条 市综合执法局、有关部门和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衔接中,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由市政府法制办、人事局、监察局予以通报批评、行政处分:
(一)拒不参加联席会议的;
(二)故意推诿,不执行联席会议决定的事项的;
(三)发现属于其他部门查处范围的违法案件,不及时书面告知有关部门的;
(四)不按时限要求传递、反馈审批文件,检测、检验报告,案件处理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资料的。
第二十二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不履行法定职责或者在履行法定职责过程中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时,由市政府法制办会同监察部门依法追究单位及责任人相应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