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对外商投资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情况进行调查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5 13:41:22   浏览:849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对外商投资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情况进行调查的通知

财政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对外商投资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情况进行调查的通知

2003年3月6日
财办会[200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外商投资企业自2002年1月1日开始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为进一步了解《企业会计制度》在外商投资企业的实施情况,请组织本地区内从事外商投资企业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填写所附调查表(见附件1),并由会计师事务所根据实际情况提供下列问题的意见和材料:
  一、已经开始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外商投资企业,调账过程及实际执行中存在哪些问题?主要原因是什么?
  二、尚未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外商投资企业,其主要原因是什么?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外商投资企业年度报告进行审计时所依据的会计标准是什么?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为何种类型?如果注册会计师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的意见如何?
  三、会计师事务所对外商投资企业实施《企业会计制度》有何意见和建议?外商投资企业对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意见和建议。
  请各地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将会计师事务所填写的调查表及有关材料进行汇总,形成书面报告,连同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材料(原件或复印件)于2003年5月30日前反馈我部会计司。

附件1:外商投资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情况调查表

从事外商投资企业审计业务的事务所名称
该事务所审计外商投资企业户数
 已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外商投资企业,按照调帐办法的规定进行追溯调整的情况
已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外商投资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以后对2002年净利润的影响金额
  总户数
已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户数
调整项目  
调整金额
净利润增加金额
净利润目减少金额



附件2:关于外商投资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情况调查表填表说明

  1.“已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外商投资企业,按照调账办法的规定进行追溯调整的情况”栏:主要填列按财政部财会[2001]62号文件和财政部财会[2002]5号文件的规定,在外商投资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时,需要进行追溯调整的项目,分别列示有关项目及相应的追溯调整金额。
  2.“已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外商投资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以后对2002年净利润的影响金额”栏:主要填列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以后,与执行原《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相比较的差异对净利润的影响金额。按“净利润增加金额”和“净利润减少金额”分别填列。
  3.“该事务所审计的外商投资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以后,涉及的主要纳税调整事项”栏:主要填列外商投资企业在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税所得额时的调整事项,如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等。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财政部、中共中央组织部、民政部、人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印发《关于调整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生活待遇实施办法》的通知

财政部 组织部 民政部 等


财政部、中共中央组织部、民政部、人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印发《关于调整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生活待遇实施办法》的通知

1994年9月1日,财政部、组织部、民政部、人事部、总政、总后

财政部、中共中央组织部、民政部、人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印发《关于调整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生活待遇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大军区、各军兵种、总参谋部、国防科工委、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武装警察部队:
军队工资制度改革后,为了解决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的生活待遇,经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现将《关于调整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生活待遇的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关于调整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生活待遇的实施办法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生活待遇的有关规定,经研究决定,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随军队工资制度改革调整生活待遇。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一、实施范围
(一)1981年以来纳入国家安置计划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干部,1981年底前移交政府安置、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转发〈关于解决一九八一年前军队移交政府安置的离休干部待遇问题的请示〉的通知》(中办发〔1991〕11号)规定,改为军队离休干部待遇的离休干部;
(二)1958年以来移交政府安置、执行军队干部退休生活费标准的退休干部;
(三)移交政府安置的退休志愿兵。
二、增加离休退休费
(一)1993年9月30日以前批准离休退休的干部,按同职级在职军官、文职干部的职务工资、军衔(级别)工资和基础工资的平均增资额增加离休退休费,具体标准见附件1。
1988年9月底以前离休退休的执行地方原高教、科研、卫生、工程、文艺等一至六级的专业技术干部,按照附件1明确对应的军队干部专业技术等级一至六级,增加离休退休费。
(二)1993年10月1日以后批准离休的干部,离休费按离休时基本工资的全额计发。
(三)1993年10月1日以后批准退休的干部,退休费,职务工资和军衔(级别)工资,军龄20年(含)以下的,按85%计发,军龄20年以上的,从第21年起,每增加1年增发1%,最高不超过100%;基础工资和军龄工资(军龄工资每年1元)全额计发。退休干部中立功受奖的,在高原、边防、海岛等艰苦地区工作的,1953年12月31日前入伍的,因战、因公负伤致残被评为二等乙级以上残废等级的,患二、三期矽肺病基本丧失工作能力的等,需提高退休费比例的,仍按照现行规定执行。
1993年9月30日以前批准退休的干部,原按基本工资百分比计发的退休费,调整为:军龄工资全额发给,其余部分按1993年10月1日以后批准退休干部的退休费比例重新确定。
(四)1993年9月30日以前批准退休的志愿兵,比照退休干部增加退休费的标准增加退休费,具体标准见附件1。原按工资百分比计发的退休费,调整为:军龄工资全额计发,伙食费标准计入退休费的部分予以扣除,其余部分按1993年10月1日以后批准退休干部的退休费比例重新确定。
1993年10月1日以后批准退休的志愿兵(士官),退休费,军衔等级工资,按退休干部职务、军衔(级别)工资计发比例和规定执行,基础工资和军龄工资全额计发。
退休志愿兵立功受奖、在艰苦地区工作和因战、因公负伤致残等提高退休费比例的,按退休干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驻西藏地区的离休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的军龄工资,由现行的每年1元调整为2元。
三、执行军人职业津贴
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执行军人职业津贴,具体标准见附件2。
四、现行补助补贴的归并和保留
(一)离休干部原享受的洗理费、书报补助费、副食品价格补贴、肉价补贴、肉蛋菜价格补贴、燃料价格补贴、伙食补助、粮油煤价格补贴、福利补助费,一部分并入离休费,一部分予以保留。副团职以上离休干部的166元补助补贴,并入离休费56元,保留福利补助60元、伙食补贴50元;正营职以下离休干部的164元补助补贴,并入离休费54元,保留福利补助60元、伙食补贴50元。
(二)退休干部的各项补助补贴,从这次工资制度改革起,由原来按安置地政府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执行,调整为按照军队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执行。并入退休费的标准为,副团职以上56元,正营职以下54元。保留福利补助60元、伙食补贴50元。
退休干部的补助补贴按统一的项目和标准执行后,不再执行安置地政府规定的补助补贴。1993年10月后已享受的予以冲销。
按照民政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关于给移交政府安置管理的军队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发生活补助费的通知》(〔1993〕政干字第631号规定发放的生活补助、福利补助和伙食补贴,这次工资制度改革后,已分别并入退休费和保留的福利补助、伙食补贴中,从1993年10月起停发,此后已发的予以冲销。
(三)有些地区离休退休干部执行军队规定的补助补贴标准,副团职以上超过166元的部分,正营职以下超过164元的部分,并入离休退休费。
(四)离休退休干部除按本条第(一)、(二)款规定并入离休退休费和保留福利补助、伙食补贴的标准外,按照军队有关规定执行的1979年起发放的副食品价格补贴,1985年工资改革增加的生活补贴费,1988年军队干部工资结构调整增加的工资,从1994年1月起,并入离休退休费。
离休退休干部的防暑降温费、房租补贴(原住房补贴,下同)、政府特殊津贴、早期回国定居专家的生活津贴,离休干部的公勤费、交通费、服装费、荣誉金、1至2个月离休费的生活补贴等,仍按现行规定执行。
部分离休干部按照参加革命工作时间计发的每年1至2个月的生活补贴,从1994年1月起,以工资制度改革后的离休费为基数计发。
(五)退休志愿兵的各种补助补贴,并入退休费18.5元,保留福利补助25元,副食补贴35元。1985年工资改革增加的生活补贴费,从1994年1月起,并入退休费。防暑降温费、房租补贴等,仍按现行规定执行。
五、地区津贴
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的地区津贴,均统一执行军队的规定。现享受地区性补助的人员,暂按1993年9月30日以前的地区性补助数额计发,待新的地区津贴制度出台后,再按照新的规定执行。
六、审批手续
1993年12月31日以前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增加离休退休费、军人职业津贴等待遇,由所在地政府地区级以上管理部门审批(审批表式样见附件5、6、7)。
职务等级不明确的离休退休干部增加离休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参照附件3确定。
七、经费开支
这次调整军队离休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生活待遇所需经费,1993年10月至12月增加的经费和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1994、1995年的军人职业津贴、伙食补贴经费,从军费开支;由总后勤部分年度一次性拨给民政部门。从1994年1月起(其中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的军人职业津贴和伙食补贴经费,从1996年1月起),按照现行有关规定,分别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开支。
武装警察部队离休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随工资制度改革调整生活待遇,亦按上述规定办理。需武警部队开支的经费,由武警部队分年度一次性拨给民政部门。
八、其他
(一)1993年10月1日以后逝世的离休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可按照本办法调整生活待遇,并按规定补发有关经费。
(二)被拘留或立案审查的离休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现继续发给离休退休费的,可按照本办法调整生活待遇;停发离休退休费的,暂不调整生活待遇,待结案后按有关规定办理。
(三)离休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在这次工资制度改革后计发各项生活待遇费用的基数,按照附件4的规定执行。
(四)军队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移交政府安置管理后,各项生活待遇均按军队统一的项目和标准执行,不再执行安置地政府规定的各项补助补贴。上述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的各项生活待遇,由中央军委有关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商定,共同发文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有关单位执行。
移交政府安置管理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调整各项生活待遇所需经费,当年(以发文时间为准)剩余月份的由军费开支,从第二年1月起,按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分别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解决。凡由军队和武警部队开支的经费,由总后勤部和武警部队拨给民政部门。
本实施办法,除已明确规定执行时间的项目外,其余从1993年10月1日起执行。执行中的有关问题,由民政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商财政部同意后统一解释。
附件:1.军队离休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增加离休退休费标
准表;
2.军队离休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发放军人职业津贴
标准表;
3.关于移交政府安置的职务等级不明确的军队离休退
休干部按相应职务等级增加离休退休费的方法;
4.关于明确计发各项生活待遇费用基数的通知;
5.军队离休干部增加离休费等待遇审批表;
6.军队退休干部增加退休费等待遇审批表;
7.军队退休志愿兵增加退休费等待遇审批表。
附件1军队离休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增加离休退休费标准表
单位:元/月
------------------------------------------------------------------
| 干部职务(专业技术)等级 |志愿兵级别|离休退休|
| | |费标准 |
|----------------------------------------|----------|--------|
|军委委员 | | 一 级 | |700 |
|----------|----------------|----------|----------|--------|
|大军区正职| | 二 级 | |640 |
|----------|----------------|----------|----------|--------|
|大军区副职|按大军区副职待遇| 三 级 | |580 |
|----------|----------------|----------|----------|--------|
|正 军 职|按正军职待遇 | 四 级 | |520 |
|----------|----------------|----------|----------|--------|
|副 军 职|按副军职待遇 | 五 级 | |480 |
|----------|----------------|----------|----------|--------|
|正 师 职| 正 局 级 | 六 级 | |420 |
|----------|----------------|----------|----------|--------|
|副 师 职| 副 局 级 | 七 级 | |370 |
|----------|----------------|----------|----------|--------|
|正 团 职| 正 处 级 | 八 级 | |310 |
|----------|----------------|----------|----------|--------|
|副 团 职| 副 处 级 | 九 级 |七、八级 |250 |
|----------|----------------|----------|----------|--------|
|正 营 职| 正 科 级 | 十 级 |五、六级 |220 |
|----------|----------------|----------|----------|--------|
|副 营 职| 副 科 级 | 十一级 |三、四级 |180 |
|----------|----------------|----------|----------|--------|
|连职以下 | 科员以下 |十二级以下|一、二级 |140 |
|----------|----------------|----------|----------|--------|
| |1.增加离休退休费标准包括职务、军衔和基础工资三 |
| 说 明 | 部分 |
| |2.此表中职务等级对应关系,仅限于增加离休退休 |
| | 费,不涉及及其他待遇。 |
------------------------------------------------------------------
附件2 军队离休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发放军人职业津贴标准表
单位:元/月
--------------------------------------------------------------------------------------------
| | 退 休 志 愿 兵 |军人职|
| 干部职务(专业技术)等级 |------------------------------------------|业津贴|
| |1993.9.30前|1993.10.1后|标 准|
|------------------------------------|--------------------|--------------------|------|
|大军区 | 按大军区 |一、二、三级| | | |
|副职以上| 副职待遇 | | | |80 |
|--------|------------|------------|--------------------|--------------------|------|
|正军职 |按正军职待遇| 四 级 | | |75 |
|--------|------------|------------|--------------------|--------------------|------|
|副军职 |按副军职待遇| 五 级 | | |70 |
|--------|------------|------------|--------------------|--------------------|------|
|正师职 | 正 局 级| 六 级 | | |65 |
|--------|------------|------------|--------------------|--------------------|------|
|副师职 | 副 局 级| 七 级 | | |60 |
|--------|------------|------------|--------------------|--------------------|------|
|正团职 | 正 处 级| 八 级 | | |55 |
|--------|------------|------------|--------------------|--------------------|------|
|副团职 | 副 处 级| 九 级 |军龄29年以上 |四级满10年 |50 |
|--------|------------|------------|--------------------|--------------------|------|
|正营职 | 正 科 级| 十 级 |军龄24至28年 |四级满5年 |45 |
|--------|------------|------------|--------------------|--------------------|------|
|副营职 | 副 科 级| 十一级 |军龄19至23年 |四级不满5年 |40 |
|--------|------------|------------|--------------------|--------------------|------|
|正连职 | 一级科员 | 十二级 |军龄14至18年 | 三 级 |35 |
|--------|------------|------------|--------------------|--------------------|------|
|副连职 | 二级科员 | 十三级 |军龄10至13年 | 二 级 |30 |
|--------|------------|------------|--------------------|--------------------|------|
|排 职 | 办 事 员| 十四级 | 军龄6至9年 | 一 级 |25 |
--------------------------------------------------------------------------------------------
说明:此表中职务等级对应关系,仅限于执行军人职业津贴
标准,不涉及其他待遇。

附件3关于移交政府安置的职务等级不明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按照相应职务等级增加离休退休费的办法
根据1979年总政治部《关于评定行政职务等级工作的通知》(〔1979〕25号)规定,各级机关的参谋、干事、助理员、秘书,院校教员,军事科学研究人员,以及其他职务等级不明确的干部,均评定了行政职务等级,一般分别评为排、正副连、营、团和副师职。在此之前已批准离休退休的干部,未明确行政职务等级。这次军队工资制度改革,中央军委确定,1993年9月30日以前批准离休退休的干部,按照同职级在职军官、文职干部的平均增资额增加离休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对移交政府安置的职务等级不明确的退休干部和行政19级以下的离休干部,按照职务等级增加离休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的标准,以不同时期的工资级别为基础,比照资历相当的职务等级明确的离休退休干部衡量确定。
一、职务等级不明确的退休干部增加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按照《职务等级不明确的军队退休干部增加退休费范围表》(附后)所列工资级别对应的范围衡量确定。
各级机关的参谋、干事、助理员、秘书,一般团级单位最高为副营职,师级单位最高为正营职,军级单位最高为副团职,大军区级单位最高为正团职,总部机关最高为副师职。同等工资级别、军龄相当的这类机关退休干部,增加的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最高不得超过所在机关参谋、干事、助理员、秘书最高编制职务的标准;其增加退休费的标准,也因所在机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例如,行政17级参谋、干事,在军级机关工作的增加退休费250元,在师级机关工作的增加退休费220元。从上级机关调下级机关工作后行政级别未作调整的,可在原上级机关行政干部编制职务的范围内,确定增加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标准。因部队精简整编,原所在机关等级难以确认的,可依据其军龄和工资级别,比照条件相当的退休干部确定增加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标准。
退休的专业技术干部,原则上同机关干部统一衡量,确定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标准。对资历比较深的,可不受所在单位行政干部编制职务等级的限制,按照《职务等级不明确的军队退休干部增加退休费范围表》所列范围确定。
在衡量确定职务等级不明确的退休干部按照职务等级增加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时,还应与职务等级明确的资历相当的退休干部通盘考虑,保持基本平衡,以免出现新的矛盾。
职务等级不明确的退休干部移交政府安置后,地方政府和军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三总部有关规定,已明确职务等级待遇的,按已明确的职务等级增加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
二、职务等级不明确的行政18级(含)以上的离休干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的规定享受的职级待遇增加离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职务等级不明确的19级以下的离休干部增加离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原则上按照退休干部的办法确定,低于正连职的按照正连职的标准增加。
三、对这部分离休退休干部按照职务等级增加离休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由地区级以上管理部门确定。对其中因情况复杂难以确定的人员,由地区级管理部门提出意见,商当地军分区或卫戍区、警备区政治部确定。
四、职务等级不明确的离休退休干部,这次仅对应同职级在职干部的平均增资额增加离休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不涉及变更其他待遇。
职务等级不明确的军队退休干部增加退休费范围表
--------------------------------------------------------------------------
| 原 工 资 级 别 | 增 加 标 准 |
|--------------------------------------------|------------------------|
|65年5月前|65年6月至|72年5月至79| 退休费 |军人职业津贴|
|批准退休的 |72年4月批|年底批准退休的 |(元/月)|(元/月) |
| | 准退休的 | | | |
|------------|------------|----------------|----------|------------|
| | 14级 | 14级 | 370 | 60 |
|------------|------------|----------------|----------|------------|
| 副团级 | 15级 | 15、16级 | 310 | 55 |
| 准团级 | | | | |
|------------|------------|----------------|----------|------------|
| 正营级 |16、17级| 17、18级 | 250 | 50 |
|------------|------------|----------------|----------|------------|
| 副营级 | 18级 |19级,60年前| 220 | 45 |
| | |入伍的20级 | | |
|------------|------------|----------------|----------|------------|
| 正连级 | 19级 |20级,64年前| 180 | 40 |
| | |入伍的21级 | | |
|------------|------------|----------------|----------|------------|
| 副连级 | 20级 |21级,62年前| 140 | 35 |
| | |入伍的22级 | | |
|------------|------------|----------------|----------|------------|
| 正排级 | 21级 | 22级 | 140 | 30 |
|------------|------------|----------------|----------|------------|
| 副排级 |22级以下 | 23级 | 140 | 25 |
|----------------------------------------------------------------------|
| |①原为机关参谋、干事、助理员、秘书等职务等级不明确的退休干 |
| | 部增加退休费,总部机关的最高为370元,大军区级机关的最 |
|说| 高为310元,军级机关的最高为250元,师级机关的最高为220 |
| | 元,团级机关的最高为180元。 |
| |②资历比较深的专业技术退休干部不受本单位行政干部编制职 |
|明| 务等级限制,按此表的工资级别对应增加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 |
| | 贴。 |
| |③职务等级不明确的19级以下离休干部原则上亦按此表对应范 |
| | 围增加离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 |
--------------------------------------------------------------------------

附件4总后勤部财务部关于明确计发各项生活待遇费用基数的通知(摘要)
根据中央军委《军队工资制度改革方案》(〔1993〕13号)和总部有关规定,现将计发各类人员生活待遇的基数明确如下:
二、计发离休费用的基数
(一)基本离休费(下同)
1.离休时离休费:干部本人在职时计发的最后1个月基本工资。
2.离休后增加的离休费:1979年起实行、1985年6月底以前离休的干部享受的副食品价格补贴;1985年7月起实行的23元生活补贴费;1988年10月增加的30至40元工资;1989年10月、1991年5月、1992年3月、1992年7月、1992年10月和1993年10月增加的离休费;按照总后勤部〔1993〕后财字第759号通知并入离休费的补助补贴。
(二)安家(易地安家)补助费
1.基本离休费。
2.地区津贴。
(三)生活补贴(即1945年9月2日以前参加革命的离休干部,每年增发的1至2个月工资)
1.离休当年为本人在职时最后1个月基本工资,从第二年起为每年1月份发放的基本离休费。
2.地区津贴
三、计发退休费用的基数
(一)退休费(下同)
1.退休时退休费
(1)军官、文职干部
职务(专业技术等级)工资、军衔(级别)工资和地区津贴,按规定的退休费比例计发;基础工资、军龄工资和护教龄津贴,按全额计发。
(2)编外干部
①执行军官、文职干部工资标准的编外干部:按照军官、文职干部规定执行。
②未执行军官、文职干部工资标准的编外干部:编外时工资、编外后增加的工资、地区津贴,扣除现行军官、文职干部享受的基础工资数额后,按规定的退休费比例计发;基础工资数额、军龄工资和护教龄津贴,按全额计发。
(3)士官
军衔等级工资和地区津贴,按规定的退休费比例计发;基础工资和军龄工资,按全额计发。
2.退休后增加的退休费
1979年起实行、1985年6月底以前退休的干部享受的副食品价格补贴;1985年7月起实行的17元生活补贴费;1989年10月、1991年5月、1992年3月、1992年7月、1992年10月和1993年10月增加的退休费;按照总后勤部〔1993〕后财字第759号通知并入退休费的补助补贴。
(二)退休生活补助费
1.军官、文职干部
(1)基本工资:干部本人在职时计发的最后1个月的基本工资。
(2)地区津贴
2.编外干部
(1)执行军官、文职干部工资标准的编外干部:按照军官、文职干部规定执行。
(2)未执行军官、文职干部工资标准的编外干部:
①基本工资:干部本人在职时计发的最后1个月的基本工资。
②地区津贴。
3.士官
(1)基本工资:按照现役士官计发的最后1个月的基本工资。
(2)地区津贴。
(三)退休安家补助费
1.军官、文职干部:离队时当月退休费。
2.编外干部:离队时当月退休费。
3.士官:离队时当月退休费。
四、计发牺牲、病故后6个月工资的基数
(二)离退休干部
1.离休干部:基本离休费、地区津贴、公勤费、交通费和荣誉金。
2.退休干部:退休费。
五、计发丧葬费的基数
(二)离退休干部
1.离休干部:基本离休费、地区津贴。
2.退休干部:退休费。
(三)军队供养的随军遗属
1.遗属定期生活补助费(不含各种价格补助、补贴)。
2.边远地区津贴。
(四)1955年前后复员、现为随军家属无工作的女同志
1955年前后复员、现为随军家属无工作的女同志生活补助费(不含各种价格补助、补贴)。
六、地区津贴的执行办法
根据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关于贯彻〈军队工资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办法》(〔1993〕后联字4号文件)规定,本通知中“地区津贴”,暂按1993年9月30日以前的地区性补助数额计发。
七、金额尾数的处理办法
按上述规定的基数计算后,各项费用一律保留到元,元后第一位小数“四舍五入”。
本通知自1994年1月1日起执行。以往规定与此不符的,以本通知为准。
附:计发各项生活待遇费用基数表
计发各项生活待遇费用基数表
----------------------------------------------------------------------------------------------------------
|\ \ 项 | 基 本 工 资、 离 休 费、 退 休 费
| \ 基 \ |----------------------------------------------------------------------------
| \ 数 \ | 军官、文职干部 | 编外干部 |离休干部 |退休干部 |
| \ 范 \ 目 |--------------------------|----------------------|----------|----------|
| \ \ |职务|军衔|基|军龄|护龄|编外|编外|军龄|护龄|离休|离休|退休|退休|
| \ 围 \ | |(级|础| |教龄|时 |后增| |教龄|时 |后增|时 |后增|
| \ \ | |别)|工| | | |加的| | |离休|加离|退休|加退|
|费 用 区 分 \ \|工资|工资|资|工资|津贴|工资|工资|工资|津贴|费 |休离|费 |休费|
|--------------------------|----|----|--|----|----|----|----|----|----|----|----|----|----|
| |离 休 费 | | | | | | | | | |★ |★ | | |
|离 休|----------------|----|----|--|----|----|----|----|----|----|----|----|----|----|
| |安家(易地安家)| | | | | | | | | |★ |★ | | |
|费 用| 补 助 费 | | | | | | | | | | | | | |
| |----------------|----|----|--|----|----|----|----|----|----|----|----|----|----|
| |生 活 补 助 | | | | | | | | | |★ |★ | | |
|--------|----------------|----|----|--|----|----|----|----|----|----|----|----|----|----|
| |退 休 费 |% |% |★|★ |★ |% |% |★ |★ | | | | |
|退 休|----------------|----|----|--|----|----|----|----|----|----|----|----|----|----|
| | 生活补助费 |★ |★ |★|★ |★ |★ |★ |★ |★ | | | | |
|费 用|----------------|----|----|--|----|----|----|----|----|----|----|----|----|----|
| | 安家补助费 | | | | | | | | | | | |★ |★ |
|--------|----------------|----|----|--|----|----|----|----|----|----|----|----|----|----|
|牺牲病故|去世后6个月工资|★ |★ |★|★ |★ |★ |★ |★ |★ |★ |★ |★ |★ |
| |----------------|----|----|--|----|----|----|----|----|----|----|----|----|----|
|费 用|丧 葬 费 |★ |★ |★|★ |★ |★ |★ |★ |★ |★ |★ |★ |★ |
|--------|----------------|----------------------------------------------------------------------------
| |①表中“★”表示可按全额计发的项目;“%”表示按照规定比例计发的项目。
| |②执行军官、文职干部现行工资标准的编外干部,按照“军官、文职干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 |③“离休时离休费”指其在职时计发的最后一个月基本工资;“离休后增加的离休费”指1985年以来,
| | 工资标准时,离休干部增加的离休费(详见《通知》)。
|说 明|④“退休时退休费”指其退休时,按百分比和全额计发的退休费之和;“退休后增加的退休费”指1985
| | 次调整工资标准时,退休干部增加的退休费(详见《通知》)。
| |⑤“编外时工资”指1988年9月30日以前列入编外,从1988年10月1日起执行的编外干部工资
| | 资和护教龄津贴);“编外后增加的工资”指其在军官、文职干部历次调整工资时增加的工资(详见《通
| |⑥在计发编外干部退休费时,应在“编外后增加的工资”中扣除现行军官、文职干部享受的基础工资数额后
| | 比例计算;基础工资数额按全额计发。
----------------------------------------------------------------------------------------------------------
--------------------------------------------------------------------------
|公|交|荣|遗属|55年|
----------------------------| 地区津贴 | | | | | |
士 官 |退休士官 | | | | |定期|复 员|
----------------|----------|----------------|勤|通|誉| | |
军衔|基础|军龄|退休|退休|边远|地区|艰苦| | | |生活|女 同|
等级| | |时 |后增|地区|附加|地区| | | | | |
| | |退休|加退| | | |费|费|金|补助|志 补|
工资|工资|工资|费 |休费|津贴|津贴|补助| | | |费 |助 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职干部历次调整 |
|
年以来在职干部历 |
|
表工资(不含军龄工 |
知》)。 |
,再按规定的 |
|
--------------------------------------------------------------------------


财政部《关于粮食政策调整后企业若干会计处理问题的规定》

财政部


财政部《关于粮食政策调整后企业若干会计处理问题的规定》
1994年10月27日,财政部

根据国家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和措施,现就粮食企业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规定如下:
一、政策性补贴的处理
企业应在年终决算前对“应收补贴款”科目的核算内容进行调整,核算企业应收财政部门的各项补贴,包括记入企业盈亏的和不记入企业盈亏的补贴款。1992年3月31日以前,清理划出的政策性财务挂帐,也通过本科目核算。本科目所属明细科目的设置应与“政策性补贴明细表”(附后)项目相同。
1.企业对应收补贴款的核算内容进行调整时,对原在“应弥补亏损”“应收加价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中核算的属于1992年3月31日以前发生的政策性财务挂帐,借记“应收补贴款——政策性财务挂帐”科目,贷记“应弥补亏损”“应收加价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对于1992年3月31日以后发生的各项政策性补贴,借记“应收补贴款(粮油价格补贴、粮油费用和利息补贴、扶持性补贴)”科目,贷记“应弥补亏损”“应收加价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
经过上述调整,原“应弥补亏损”和“应收加价款”科目相应取消,“其他应收款”科目不再核算各种补贴和财务挂帐的内容。
2.企业经过调帐以后,按规定计算出应收财政部门的各种补贴时,记入盈亏的部分,借记“应收补贴款(有关明细科目)”科目,贷记“补贴收入”科目;不记入盈亏的部分,如企业在收购环节发生的收购粮食价外补贴等,按定购价款,借记“商品采购”等科目,按应收的补贴款,借记“应收补贴款(粮油价格补贴——收购粮食价格补贴)”科目,按实际支付或应付的全部价款,贷记“银行存款”“应付帐款”等科目。
收到各项补贴和收到核销政策性财务挂帐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补贴款(有关明细科目)”科目。
二、粮食帐务挂帐的处理
按照财政部(94)财商明字8号电报等有关规定,清理核实1992年3月末的财务挂帐,包括政策性财务挂帐、经营性财务挂帐和尚待处理的其他财务挂帐三部分。政策性财务挂帐在“应收补贴款——政策性财务挂帐”科目核算,经营性财务挂帐通过“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经营性财务挂帐)”科目核算,尚待确认责任的其他财务挂帐,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其他财务挂帐)”科目核算。
1.企业应对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的核算内容进行清理转帐,属于转出的政策性财务挂帐,借记“应收补贴款——政策性财务挂帐”,属于转出的待处理其他财务挂帐,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其他财务挂帐)”科目,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经营性财务挂帐,在“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下设专户核算,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经营性财务挂帐)”科目,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从其他方面转入的经营性财务挂帐,凡属亏损挂帐的,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经营性财务挂帐)”科目,贷记有关科目;凡属其他经营性财务挂帐的,借记“营业外支出——清理财务挂帐”科目,贷记有关科目。

2.企业尚待确认责任的其他财务挂帐,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其他财务挂帐)”科目,贷记有关科目。确认责任后,分别转入政策性财务挂帐或经营性财务挂帐,借记“应收补贴款——政策性财务挂帐”科目或“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经营性财务挂帐)”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其他财务挂帐)”科目。
三、企业用利润以外的资金弥补经营性财务挂帐时,借记有关科目,贷记“利润分配——专项弥补财务挂帐”等科目。
四、各类储备粮油调拨销售差价款的处理
企业应在“其他应交款”科目中设置“应交储备粮油差价款”明细科目,核算企业调拨销售储备粮油应上交的差价款,并分别储备粮油差价款的类别,如“国家储备粮食差价款”“国家储备食油差价款”“专项储备粮食差价款”“地方储备粮食差价款”“地方储备食油差价款”等进行核算。
企业销售储备粮油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商品销售收入”科目,同时将国家规定应上交的差价款部分,借记“商品销售收入”科目,贷记“其他应交款——应交储备粮油差价款”科目。上交差价款时,借记“其他应交款——应交储备粮油差价款”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五、企业归还吞吐调节粮财政代垫利息、费用款的处理
企业应在“其他应交款”科目中设置“应交吞吐调节粮代垫利息和费用”明细科目,核算企业销售吞吐调节粮应归还财政代垫的利息、费用款,其帐务处理比照上述第四条的规定处理。
六、会计报表的处理
为了反映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有关政策的实施情况,应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中有关会计报表进行调整和补充。
1.在损益表“商品销售收入”项目(第1行)下,设置“减:抵扣销售收入的应交款”项目(1-1行),反映企业调拨销售各类储备粮油按规定应上交的差价款和销售吞吐调节粮应归还财政代垫的利息、费用款。
2.在利润分配表“盈余公积补亏”项目(第11行)下,设置“专项弥补的财务挂帐”项目(11-1行),反映企业当年用利润以外的资金弥补经营性财务挂帐的数额。
3.在财务状况变动表“提取盈余公积(用盈余公积补亏以“-”号表示)”项目(第24行)下,设置“专项弥补的财务挂帐(以“-”号表示)”项目(24-1行),反映企业当年用利润以外的资金弥补经营性财务挂帐的数额。
4.粮食企业应增设“政策性补贴明细表”(会商02表附表3),反映企业各种政策性补贴的拨补情况。企业应根据“应收补贴款”科目及其所属明细科目分析填列。(政策性补贴明细表略)